根据统计,我们总结了一套(伪)科学评级体系:
1.核弹级(彻底毁灭型)
操作:拉黑 + 删除 + 清空聊天记录 + 朋友圈屏蔽。
适用场景 :
发现暧昧对象在三个社交软件用不同名字。
前同事离职后还在公司群阴阳怪气 。
发现暧昧对象在三个社交软件用不同名字。
前同事离职后还在公司群阴阳怪气 。
2.职场级(表面客气型)
操作:仅“消息免打扰” + 朋友圈“仅聊天”。
典型案例:
老板深夜发工作消息?已读不回,但绝不拉黑。
同事总发团建照片?设置“不看他的朋友圈”。
老板深夜发工作消息?已读不回,但绝不拉黑。
同事总发团建照片?设置“不看他的朋友圈”。
3.绿茶级(藕断丝连型)
操作:删除但保留聊天记录,方便日后“手滑”加回来。
高端玩法:
分手后偷偷存下聊天记录,写进小说里。
删了前任但没删聊天记录,深夜翻看自我折磨。
分手后偷偷存下聊天记录,写进小说里。
删了前任但没删聊天记录,深夜翻看自我折磨。
3. 微信不会告诉你的隐藏设定
(1)拉黑后的“后悔药”
路径:我 → 设置 → 朋友权限 → 通讯录黑名单。
在这里,你能看到所有被你拉黑的人,随时可以放出来,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。
(2)删除后的“时间胶囊”
如果你删了对方,但对方没删你:
2024年以前:重新加回时,聊天记录会自动恢复。
2025年新版微信:聊天记录彻底消失,除非你提前备份。
(3)终极奥义:拉黑后还能看朋友圈?
是的!拉黑≠屏蔽朋友圈,只要对方没设置“私密账户”,你依然能点进去看TA的动态。
4. 全国“绝情指数”地图
趣研社2025年数据显示:
最爱拉黑的地区:东三省(平均每人黑名单躺7.8人)。
最爱删除的城市:深圳(年人均删除23.4次)。
最纠结的人群:上海静安区用户(平均犹豫11.2分钟才决定操作)。
心理学解释:
拉黑 = 情绪化**(东北人:不服就干,拉黑再说!)
删除 = 理性决策**(深圳人:效率至上,删了省心)
拉黑 = 情绪化**(东北人:不服就干,拉黑再说!)
删除 = 理性决策**(深圳人:效率至上,删了省心)
5. 2025年最狠的绝交方式,其实是……
当你在深夜反复研究“拉黑还是删除”时,真正的高手早已进阶到:
“仅聊天”模式(朋友圈对你关闭,但还能收消息)。
“不让他看我”+“不看他”(双向屏蔽,彻底消失)。
终极狠招:注销微信(真正的社交断舍离)。
最后灵魂拷问:
你能立刻找到微信“彻底删除聊天记录”的入口吗?
你拉黑/删除过最狠的人是谁?
#微信使用小技巧#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